包装循环,资源重生

发布时间:2025-04-22

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,包装循环与资源重生的理念愈发受到重视。它不只是简单的回收利用,更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一环。​

从现状来看,2024 年中国循环包装市场规模已达 541 亿元,同比增长 12% ,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。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变、政策的大力推动以及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,正促使循环包装产业从百亿级迈向千亿级规模。这一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攀升,更意味着产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。​

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在环境保护方面,包装循环能大幅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。每年大量被丢弃的塑料包装、纸质包装等,若得不到妥善处理,会对土壤、水源等造成长期污染。而通过循环利用,可有效降低此类污染,减轻环境负担。在资源节约层面,回收利用包装材料能节省大量原生资源的开采。例如甘肃恒达环保集团,每年处理 40 万吨包装废弃物,生产 30 万吨原纸及瓦楞芯纸,极大减少了木材消耗。这对于资源日益紧张的地球而言,意义非凡。同时,包装循环还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,创造众多就业机会,从回收环节的分拣工人,到加工环节的技术人员,再到生产环节的制造工人等,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就业增长。​

政策层面,各国纷纷发力。中国 “十四五”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关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和塑料污染治理。欧盟碳关税政策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核算,促使中国出口企业加速包装低碳化进程,推动可循环包装的广泛应用。在技术创新上,材料创新成果显著。如生物基改性 PP 材料用于 IBC 吨桶,既满足化工企业的特殊需求,又具备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。智能追踪技术的应用,像京东、顺丰借助 RFID 标签、电子纸面单等,实现了对循环包装的全程可视化追踪,大大提升了周转效率和管理水平。​

不过,包装循环与资源重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回收体系不完善,回收点分布不合理、渠道不畅,导致部分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。跨区域周转效率低,物流成本高、管理难度大,限制了循环包装的推广。公众意识也有待提升,部分消费者和企业对其认识不足,参与积极性不高。但只要各方携手,从完善政策、创新技术、加强宣传等多方面努力,定能让包装循环与资源重生的理念在实践中结出更多硕果,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大步迈进。

提交
提交成功! x

我们会尽快给您回电!

OK